準確起鉤、平穩上升、勻速吊運、精準就位……在廣西路建集團西部陸海新通道(平陸)運河跨線橋梁工程施工№QL2標(簡稱“平陸運河橋梁2標”)陸楊新村大橋施工現場,數智化應用正“大顯身手”,助力大橋纜索吊裝實現快速吊運及毫米級精準就位。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探,陸楊新村大橋的纜索吊裝施工中都有哪些智能應用場景。
陸楊新村大橋纜索吊裝施工(覃任姿/攝)
智能測控技術:自動化與智能化的關鍵
陸楊新村大橋主橋跨徑188米,采用纜索吊裝施工方法,是廣西區內首次在簡支體系系桿拱橋上應用該施工方法的鋼管拱橋,全橋共4個鋼拱座、10個拱肋吊裝節段及7個橫撐節段。對于鋼管混凝土拱橋建設而言,各構件能否嚴格按照設計圖紙精確安裝到位,直接關系到大橋結構的受力狀態,影響著大橋整體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為實現各構件的精準吊裝,項目引入了智能測控技術,引進徠卡TS60高精度測量機器人(以下簡稱“TS60機器人”),并自主研發了測量機器人集成化控制系統(以下簡稱“控制系統”)對吊裝過程實施全程監測與引導。TS60機器人是一款業界領先的全站儀測量機器人,測角精度可達0.5秒,測距精度為0.6mm + 1ppm。這意味著在一公里范圍內,TS60機器人的測距誤差不超過1.6毫米,這為精準吊裝構件奠定了堅實基礎。
Leica徠卡TS60高精度測量機器人(彭思華/攝)
在大橋上游和下游,項目分別布置了兩臺TS60機器人,通過控制系統實現了雙機位自動化同步測量與數據融合。
空氣中的溫度、濕度和氣壓變化會對測量精度造成影響,進行高精度測量,必須精確測定氣溫到1℃,氣壓到0.3kPa,相對濕度到20%。為降低環境中參數對測量精度的影響,項目在現場部署了溫濕度與大氣壓力傳感器,并將其與控制系統聯動集成。控制系統會將傳感器實時采集的環境參數輸入至TS60機器人,TS60機器人則會依據數據變化自動計算大氣改正數,并對每次距離測量進行修正,原先可能因環境變化等導致的測量誤差被最大程度消除,保證了TS60機器人在各種天氣條件下依然能夠實現高精度測量。
分階段智能控制:精確與提效就位的保障
在吊裝過程階段,將鋼拱座從地面起吊,通過纜索運輸到設計位置上方再到即將就位的過程中,傳統吊裝方法需要多次停頓以測量位置、調整姿態,耗時耗力。而有了集成化控制系統,吊裝過程實現了自動鎖定構件并跟蹤測量,仿佛為吊裝施工安裝上了反饋引導的“火眼金睛”,整個吊運過程無需人工反復尋找和瞄準移動中的構件,大幅提高了作業效率。
在精確就位階段,項目在控制系統內設置了自研的多點空間輔助放樣智能算法。此算法能夠通過給定的任意多個點的設計坐標,實時測量計算同設計位置之間的就位差,并指示需要微調的方向與量值。原本需要人工學習測點位置的環節被優化,不僅縮短了施工周期,也降低了因長時間懸吊帶來的安全風險,真正做到了快速、高效就位。
控制系統操作界面
數智建造平臺:系統集成 做到“心中有數”
控制系統并非孤立運作,而是集成在項目自主研發的“施工全周期數智建造平臺”(以下簡稱“數智建造平臺”)之中。該平臺貫穿大橋施工的各個環節,包含了多項創新子系統,能夠實現對施工過程的全方位數字化監控與管理,如同為項目施工配備了“智慧大腦”。
數智建造平臺采用數字孿生技術,依托自主研發的物聯網關4G ICC(智聯計算中樞),能夠實時監測位移、線形、應力及索力等參數,通過高度融合物聯網、BIM(建筑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統)及 AI 數據分析等,為施工過程提供精準、可視的數字化支撐。
數智建造平臺的“空間輔助定位系統”界面顯示著智聯計算中樞采集到的所有參數,通過觀察這些數值的變化及指示,項目管理人員可以快速判斷下一施工階段需如何調整,從而做到心中有數、決策有據。
空間輔助定位系統界面
項目團隊還為數智建造平臺開發了配套微信小程序,將監測數據集成到手機端,管理人員可隨時隨地通過小程序訪問數字化成果。
陸楊新村大橋的數智化建設是廣西路建集團橋梁智能建造技術的又一次探索與實踐。下一步,廣西路建集團將繼續在陸楊新村大橋建設過程中探索支撐體系平衡感知與動態平衡、全自動體系轉換、管內混凝土數字化泵送等方面的應用。